如果你第一次看到我的文章,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會陸續更新國中、高中的生物課內內容、筆記重點整理,以及每周一篇的新知分享,包含部落格、生物新科技等等內容。
1-1 發現生命(探究自然的方法)
在了解自然與生物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套符合邏輯的科學方法來找到證據說服自己與別人,進而找到解答。
觀察 : 為了瞭解生物,必須要「觀察」到現象,或者與原先認知不相符的情況,才能夠往下探察與理解研究。
提出問題 : 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相對應的疑問。這些疑問可能根據觀察人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資料 : 在研究考察的過程中,因為自己不清楚所以會去尋找資料。
提出假說 : 根據自己所學與找到的相關資料提出一個假設。
設計與進行實驗 : 需要分成實驗組(想要改變的組別)與對照組(沒有進行改變的組別),用來了解進行改變後是否有差異。
- 操作變因 : 每次實驗只能有一個,也就是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進行的唯一差別
- 控制變因 : 其他不變的因素
- 應變變因 : 就是實驗結果,預期可能因為操作不同所產生改變的因素
分析實驗結果 : 實驗結束之後,根據收集到的結果或數據對結果做出容易解讀的呈現(例如圖、表或者描述)
討論並提出結論 : 驗證是否符合假說,若符合則可能形成「學說」;反之,若與假說不相符,則回到提出假說層面重新提出新的假說,並根據新假說設計相關實驗直到與假說相符並能給予合理解釋為止。
1-2 生命的起源(什麼是生命)
生命現象
代謝 : 將從外界中獲得的物質進行轉換(食物變成糞便)。
生長 : 生物體透過代謝來得到物質使生物長大(長高、長胖、長大)。
感應 : 對環境刺激產生反應以適應周遭變化(冷了會發抖、太亮會閉眼睛)。
生殖 : 能夠將自身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延續,產生下一代。
維持生命因素
日光、空氣、水、養分
- 岩石地表逐漸形成 : 地球表面的岩漿漸漸冷卻凝固成地表
- 海洋與空氣 : 隨著地表形成,火山運動會釋放許多氣體(水氣、二氧化碳、氮氣)得以穩定地表的溫度、減少紫外線輻射以提供適合的環境居住。
- 水氣 :
1. 吸收大量熱量,加速地球冷卻
2. 形成海洋 - 二氧化碳 :
- 與雨水產生化學反應成為養分
- 成為能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基礎
- 氮氣 :成分相對穩定,直到目前都以氮氣佔空氣最大比例
- 水氣 :
-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發生 :因為許多有機物產生並隨著雨水流入海洋,就像大熔爐中有許多營養,促使許多有機物(生物的前身)能夠產生「生命現象」。
1-3 生物圈(生命在哪裡)
生物圈的範圍
生物到底能在那裡生存呢?
以海平面為基準,以上下各10000公尺內都可以有生物生存喔!
大於10000公尺 : 空氣太稀薄、溫度太低
小於10000公尺 : 水壓太大、沒有太陽光
後記
如果你喜歡這樣解說的方式的話,幫我按讚拍手分享,讓更多人了解生物的有趣之處 ! 如果你覺得有疑問或者有錯誤的話,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我 !
「白鷗沒浩蕩 萬里誰能馴」
詩人經受着塵世的磨鍊,沒有向封建社會嚴酷的不合理現實屈服,顯示出一種碧海展翅的衝擊力
希望勉勵作者,在未來不合理與需要恆心的時候堅持下去,持續產出有品質的文章,同時也勉勵讀者,在未來的道路上可以一起前進,最後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