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約 18 分鐘撰稿:Juan

生科出路|一日生科終生科科意思?讀生科真的沒有錢嗎?5分鐘閱讀告訴你生科背景的現實

近十年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半導體產業以及晶片計算能力越來越高升,AI的藍圖逐漸清晰。從消費型電子慢慢演變到居家設備,接著開始朝智慧家電、互聯網等等發展。 然而,20幾年前的生科產業,那是剛升起的日子,聯考分數直逼醫學系。很多人有著聰明的腦袋與抱負,毅然決然選擇進入生科產業想要見證生科產業起飛的日子。 時間一年年的過去了,各大論壇與社會間對於生科的印象卻是「生科博士賣雞排」、「一日生科終生科科」的想法。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與原本如此大的…

#生科出路#跨領域轉職#生醫職涯
dailybiojuan-bio-tech-cover

導讀:這篇文章聚焦於「生科出路 現況」,並延伸整理生科薪資、跨領域就業、科系選擇,幫你快速掌握重點。

延伸導覽:生醫職涯與跨領域轉職總覽

近十年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半導體產業以及晶片計算能力越來越高升,AI的藍圖逐漸清晰。從消費型電子慢慢演變到居家設備,接著開始朝智慧家電、互聯網等等發展。

然而,20幾年前的生科產業,那是剛升起的日子,聯考分數直逼醫學系。很多人有著聰明的腦袋與抱負,毅然決然選擇進入生科產業想要見證生科產業起飛的日子。

時間一年年的過去了,各大論壇與社會間對於生科的印象卻是「生科博士賣雞排」、「一日生科,終生科科」的想法。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與原本如此大的落差? 已經對在這個產業裡應該怎麼樣生存呢?

這篇將會探討生科在台灣的時空背景下遲遲無法起飛的原因、生科優缺點分析以及如何將生科的能力成為專業混口飯吃。

訂閱白鷗電子報

每封信濃縮最新文章通知、每日期刊新聞與生醫人才趨勢圖表,三分鐘掌握重點並記得行動。

想追蹤哪些主題?

依照你勾選的主題寄送不同頻率的信件,也可以隨時在信件裡調整偏好。

信件以新文章通知、期刊新聞摘要與生醫人力趨勢報告為主,必要時再補充活動與工具更新。覺得不適合時,任何一封信都能立即退訂。

dailybiojuan-bio-tech-visual-1
dailybiojuan-bio-tech-visual-1

讀生科應該如何改變社會框架下的對待?

一日生科,終生科科

「一日生科,終生科科」是一句後來不管是過來人、大學生或者社會對生科常常拿來開玩笑的話。用來形容讀了生科未來就是遭受讓人「科科」的恥笑對待。

實際上,「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會造成台灣生科產業如此低下的原因有需多因素,包含資金、生產週期、人力、專業以及彼此的交互影響。

淺碟的台灣

在台灣從股市中就可以感受到,因為台灣擁有資金少,股價容易因為少數幾個人的資金而炒作。

資金淺碟的情況下,相對於美國,很多設備、產業結構、器材甚至於學術界教育水平都大受影響。無論是民間也是學界都沒有辦法投入大量資金在未知的研究做深耕。

時間就是金錢

舉例而言,現在業界裡已經有生物晶片的技術,利用晶片的概念,將待測物放入晶片中,只要將實驗的溶液滴入晶片中,因為晶片內相當於成千上萬個微型獨立的實驗槽,能夠提供研究者一次性做上千上萬次的實驗反應。

然而,單一次晶片個報價平均可能至少要2.300元,並且要加上能使用生物晶片的環境架設、分析儀器,可能為了使用生物晶片技術需要的經費是10萬元以上(純為假設,實際應該不止)。

當同時有兩個實驗室在競爭同一項研究時,假設一個位於美國矽谷A實驗室,擁有資金30萬,購買了生物晶片與儀器之後,因為晶片的特性,在30天內就完成了「10000次」的實驗反應。

另一個是台灣的B實驗室預算15萬,因為經費有限,沒辦法購買到這麼好的生物晶片與設備,花費10萬選擇了性能比較差的設備,晶片一次只能反應1000次,所以30天完成了「1000次」的反應。

最後同樣在台灣的私人實驗室預算只有5萬,因為實際沒有太大經費來源,因此他找了沒有社會歷練的2位工讀生(時薪180)協助公司做實驗與反應,30天內完成了「2-實驗污染與失敗」的反應。

dailybiojuan-bio-tech-visual-2
dailybiojuan-bio-tech-visual-2

三個實驗室一年後進度比較

dailybiojuan-bio-tech-visual-3
dailybiojuan-bio-tech-visual-3

三個實驗室一年後進度比較圖表

經過了一年,A、B、C三個實驗室的進度就是天壤之別了。算上設備污染失敗率,A總共完成了11997.6次,B完成了5994次,而C只完成了16.8次。

雖然實際狀況並沒有這麼簡單,差距也沒有這麼顯而易見。但資金量差異比例確實是如此懸殊。

一分錢一分貨

不知道看完上面的圖表跟表格之後,有沒有發現一項參數「污染與失敗率」呢?

在台灣的生科產業裡,因為資金的不足,很多時候只能選擇比較便宜的方法去達成目的。

然而正是一分錢一分貨的體現,時常造成人力、設備上很大的缺陷。架設在儀器精密度上有良好的控管,這樣誤差、污染的狀況就可以大幅的降低,造成失敗的可能性就低很多。

相對於實驗室C使用人力操作,而且還是沒有經驗的工讀生,並沒有太多對於實驗狀況的認知,就會造成很大的失敗率。

人力上也是同樣狀況,實際薪水很少又必須做很多不合理的工作時,員工對於工作的熱忱只會消磨殆盡。對於產出的品質就再也不會有所要求,只希望完成最低標準領薪水過日子。

「有錢能使鬼推磨」,台灣在如此資金不足的情況,綜合上面的狀況不難想像會在國際上失去競爭力的原因。

生科是知識不是技能

相對於不同大學學科,生科系在在學期間的科目比較多偏重在知識的儲備。

因為生科的領域包山包海,想要了解實際目前研究狀況所具備的條件相對門檻較高。無論是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細胞生物學等等,都是「學」,目的在講述過去人所已經發現的東西,以及這些研究成果下的邏輯。

生物這門科學有些人將它定義在理科裡的文科,原因就是在於需要邏輯理解與計算作為產出與成果前,必須要有許多先備的記憶為前提。

想要了解如何治療癌症,必須先瞭解造成癌症的機制、關鍵分子所帶來一連串的影響,該分子與其他分子的交互作用等等,你才有概念去做「問題假設」。

光是這個答到問題假設的訓練,就已經涵蓋了整個生科學系的大學生涯,在驗證假設的實驗流程上卻從來沒有過經驗。

這也造成許多業界公司在招人的時候,發現大部分學生畢業進公司連基本的實驗儀器如何使用、實驗該如何設計、問題如何拆解等思考面及操作面一竅不通,仍需要花時間一步一步帶著走,更會降低生科產業對於用人的專業技能上打一個問號。

生科關乎人

但凡是與生物相關,牽扯到的層面就相對多很多,並且與生命相關就與倫理道德扯上關係。科技與倫理就像拔河賽的雙方,希望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可以兼顧社會與人類的文明發展,避免產生不良影響。

然而這在生科領域上就是一個麻煩且耗時的限制。

以發表期刊與研究所相關研究時,都需要經過人類倫理(IRB)審核以確保受試者、動物模型的感受、福祉、危險性等等。這在開發與研究上就會產生很多等待審核、執行方針改變的過程。比較消費性電子的電信安規、資訊的安全等等相較會更加嚴謹與繁瑣,也是造成研究進度緩慢與資金無法挹注的原因。

資金與實際產出的交互影響

上面提到了資金不足產生的直接影響,事實上更多是因為資金所造成的間接影響。

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相對能給予較大資金投資的只有大公司與政府,並下放到學界做研究。但是學界在台灣就有上千萬個研究室需要經費運轉。資源有限遇上研究需求上供不應求時,許多研究計畫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1. 即使沒有研究成果,也會想辦法變成有成果

因為台灣科技部計畫的特性,如果研究出來的結果是沒有結果,與假設相反的話,最後結案計畫內容寫沒有結果會導致下一期教授接不到計畫。

因此造假的新聞層出不窮,當沒有結果的時候,時常是學術倫理跟研究經費的拉扯。

例如直接竄改數據內容、刪掉離群值(但離群值是實際現象)、用話術針對沒有現象的結果做潤飾,藉由模糊地帶提出結論。

詳細如果有興趣上述如何造假,可以留言讓我知道,我可以再做一篇詳述如何使用話術與倫理道德寫出沒有結果的結案計畫。

2. 只要計畫寫得好,經費沒煩惱

可以把研究的經費與研究生涯想像成一個員工。有些同事很會把自己的東西推銷出去,即使內容沒有到很多;有些同事不善言詞,低頭默默的做事並且精進技術讓自己專業更上一層也完成很多重要事物。

然而通常真正升遷比較快的多半不是那些真的很會技術、專業度很高的人,而是很會推銷自己,很瞭解客戶或上司要什麼並且給予協助的高度軟實力的人。

這在研究上也是,有些教授其實內在並沒有什麼太厲害的內涵,卻很重視自己的名號、頭銜、獎項,就會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並且傳出去的風聲也是個厲害的教授。

在寫計劃案的時候知道科技部要什麼,能夠很精準地把計畫的內容寫得冠冕堂皇即使沒什麼大進展,也可以讓自己每年的研究計畫接到手軟。

3. 關係攀得上,研究很爛也可以

在寫研究計畫的時候,還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例如研究計畫的共同主持人,通常除了真實共同研究以外,有很多是為了另一個共同主持人的名聲、拉近關係。

一方面能夠在審科技部計畫的時候因為共同主持人是領域的大佬,通過率就會相對較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計畫合作,拉進自己跟領域大佬的關係,讓自己有更多東西可以拿出來說嘴,展示自己有多厲害。

綜合上面三點,都會使得本身研究經費、資金不足的狀況更加嚴重,真正埋頭研究為科技努力的人沒有空去處理社交,但這樣使得他更沒有機會曝光展示自己,無法通過科技部計畫而拿不到經費。

相反的,就算自己沒什麼內涵,但很會社交很會把自己的內容說得很厲害的人,即使沒有推進科技,但還是一直拿到經費。

接著會使得認真的人也向下沈淪,在研究做不出來的時候,很常認知就會朝向道德淪喪靠攏,用修圖軟體修掉錯誤的圖、竄改內容等等只要把結果跟預期做得相符就好。

但是,這些看起來有成果的計畫事實上根本就沒有成果,無法復現。

造成經費又花在很多試錯、思考為什麼跟別人造假發布的期刊內容結果不一樣,而事實上是因為這根本就沒有結果的無限循環裡。

產品週期性

因為關乎醫藥、醫療,所有的研究產物最終是希望能夠推進到人類福祉上。

在還未確定他是否有副作用影響時,通常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驗證、也只有很少人願意當白老鼠。因此在藥廠新藥、新設備、技術釋出前都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認證(如FDA)才能夠上市帶來利益。

縱然生科的產品上市後是暴利,但他面對的是極高的失敗率以及極長的生產週期。

身為投資人,在資金有限的情況,考慮的絕對是自己的投資效率與風險。面對半導體蓬勃發展的消費型電子產業,從開始開發到最後產品上市只需要1-2年,但開發新藥的週期,到上市至少需要6年。最終也是造成生技產業在開發上資金不足的原因之一。

粥多僧少

因為台灣過去觀念,很多高中生都抱持著理想考醫、牙、藥,覺得很賺錢也可以救人。但醫、牙、藥的名額卻沒有那麼多。最後原本想搞第三自然類組的人全部都會擠向醫檢、物理治療、護士,以及最後的生科系。

生科系相對可以觸及的領域廣泛,因此所有對生物懷抱不同夢想的人,只要分數不夠高又不想重考,就會選擇生科系,想要之後實現夢想。

但是畢業之後,這些人也就是生物廣泛領域下的產物。因為廣泛所以人數也非常龐大。相對前面提到資金不足的現象,想知生技公司並沒有這麼多需求,最後造成人才供過於求的狀況。

這也是生科產業的薪水如此低落的原因。

後記

這篇就講到這裡好了!後來發現已經講述太多生科的黑暗面。

究竟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下,要怎麼走出不一樣的世界呢?請看3大生科優缺點與4大轉型,教你如何走出一片天

訂閱白鷗電子報

每封信濃縮最新文章通知、每日期刊新聞與生醫人才趨勢圖表,三分鐘掌握重點並記得行動。

想追蹤哪些主題?

依照你勾選的主題寄送不同頻率的信件,也可以隨時在信件裡調整偏好。

信件以新文章通知、期刊新聞摘要與生醫人力趨勢報告為主,必要時再補充活動與工具更新。覺得不適合時,任何一封信都能立即退訂。

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當我們在跨領域的航道上調焦、轉向,這句詩提醒自己:保持展翼姿態,才有力量看見遠方海岸。我想把這份勇氣,持續和你分享。

DailyBioJuan MottoJuan · 讓勇氣成為日常

推薦閱讀

同分類的其他文章,延伸這個議題的觀點與實作案例。

2025/6/1312 分鐘閱讀生醫諮詢

生科出路|[生科系出路] 高中放榜了,藥學v.s生科怎麼選? | 諮詢案例

最近正值高中放榜的日子,收到了一位小白鷗正在困擾藥學與生科的科系選擇。 看得出他在詢問之前就做了很多功課,條列出他所認為兩個科系對他的優缺點分析。也從中看出他對於學習與跨領域的意願,因此不同於大部分人的建議,最後建議他勇敢往生科領域前進,相信他能夠在這條路上規劃得很好 ! 對話也…

閱讀文章
生科出路|[生科系出路] 高中放榜了,藥學v.s生科怎麼選? | 諮詢案例
2024/11/125 分鐘閱讀跨領域

跨領域轉職|[生科出路]生科到生技實習-市場分析

這篇和大家分享從生物科技領域轉向生技實習經歷包括財務分析、市場分析、行銷。如果你正在考慮跨領域發展,或者對生技財務感興趣,希望這位訪談者的故事能給你一些啟發。 身為過來人,了解在就學期間對生科出路未來的迷茫以及無助感。就算能夠上網找資料知道出路可能可以如何發展,但是對於產業、跨領…

閱讀文章
跨領域轉職|[生科出路]生科到生技實習-市場分析
2024/10/315 分鐘閱讀跨領域

跨領域轉職|[生科出路]生科到生技實習-跨領域過程

這篇和大家分享從生物科技領域轉向生技實習經歷包括財務分析、市場分析、行銷。如果你正在考慮跨領域發展,或者對生技財務感興趣,希望這位訪談者的故事能給你一些啟發。 身為過來人,了解在就學期間對生科出路未來的迷茫以及無助感。就算能夠上網找資料知道出路可能可以如何發展,但是對於產業、跨領…

閱讀文章
跨領域轉職|[生科出路]生科到生技實習-跨領域過程
職涯卡關別自己扛

預約一次生醫諮詢

把目前的困惑寫下來,我會和你一對一整理現況、給出下一步建議。

會前問卷先釐清背景與時間壓力
線上會談同步分享職缺數據與案例
會後寄出紀錄:三步行動與追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