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我手上的,是一台沒人記得怎麼用的聽診器
作者:Juan |DailyBioJuan 系列
主題:從殘骸出發的跨領域重建
關鍵字:BLE、音訊解析、生醫訊號、遠距醫療、GPT應用
一台孤單的聽診器
那是一台沒有文件、沒有團隊、沒有說明書的聽診器。
它靜靜躺在桌上,外殼還在,藍牙能亮,但沒有人知道它的靈魂去了哪裡。
我接到這個案子的時候,是透過朋友介紹。
對方的開場白讓我愣了幾秒:
「之前那家公司跑了,原始資料都不在了。現在董事長想重新做起來,但我們只剩下一台機器,和一些不知道能不能跑的 iOS code。」
我笑了笑,心裡想:「這不是開發,這是考古學。」
從斷層重建的開始
這個聽診器的故事原本很典型——
竹北生醫園區的一間公司,想做「AI 輔助診斷的智慧聽診器」,團隊有硬體、有醫師、有演算法。
只是後來,原始董事長捲款潛逃,整個案子中斷。
新接手的董事長是做建案的,被前任拖下水後買下資產,只想著「能不能變現」。
沒有交接,沒有原始碼,沒有韌體版本控制。
所以當我拿到它時,就像拿到一台被拔掉記憶體的機器人。
我為什麼要接下來?
說實話,一開始我猶豫。
這不是個有明確規格或報酬誘因的案子。
但我腦中浮出一句話:
「如果這世界上還有誰能讓它說話,大概就是那群跨過界的人。」
我自己就是那種跨過界的生科人。
我知道「看著一個系統卻不知道哪裡出錯」的無力感,也知道「第一次看到波形動起來」的悸動。
所以我接下來的動機,不只是接案,而是想證明生科背景也能重建一個硬體系統。
就算前人留下的只是碎片,我也想試著聽見它的聲音。
思考的起點:沒有資料,就創造資料
我手邊只有:
- 一台藍牙聽診器(型號未知)
- 一些 iOS Swift Code
- 幾張舊簡報(裡面提到「心音分析」與「AI 診斷」)
- 一封信:「希望你能讓它重新運作,最好能和 GPT 結合。」
這不是一個可以「照著規格書」進行的開發,而是「從觀察開始推理」。
我得重新摸清楚它的語言——
是什麼 UUID、什麼封包結構、資料格式是 PCM 還是壓縮過的。
有點像在做生理實驗,只是這次「被觀察的對象」是機器。
我用 nRF Connect 一個一個掃服務,用 Python 的 bleak 嘗試連線,猜它的傳輸間隔。
每一次封包動起來的時刻,就像細胞電位第一次被記錄到那樣興奮。
從生理到工程:不同語言的世界
我慢慢體會到,這不只是技術的挑戰,而是語言的轉換。
生科訓練讓我擅長觀察現象、建立假設、驗證數據。
而工程需要的,是更嚴謹的系統性思維與錯誤追蹤。
例如在封包解讀時,我不斷做出「假說」:
- 這串 byte 是 header 還是 data?
- 為什麼封包大小不固定?
- 聲音是即時推還是分段傳?
我開始用 notebook 紀錄每次封包的差異,就像在實驗室紀錄細胞反應。
只是這次,我的實驗對象是一台機器,而結果是一段心音。
重建不只是技術,是推理
幾週後,我讓它「動起來」了。
藍牙連線成功、封包開始流動、聲音檔成功重組。
第一次播放出那段含糊不清的「咚咚」聲時,我有點鼻酸。
那不是雜訊,而是某個醫師曾經用來聽診的記錄。
在那一刻,我突然理解:
這不是修復產品,而是重建一段被中斷的意圖。
那位建案董事長或許不懂技術,但他說了一句話我很記得:
「如果能讓偏鄉的醫生聽到病人的心音,那就值得。」
我覺得那就是這案子該延續的理由。
小結:從混亂開始的工程學
這個系列,並不是教你怎麼做 BLE、怎麼解封包、怎麼訓練模型。
而是想帶你一起經歷那個「從混亂中推理出秩序」的過程。
因為跨領域最難的,不是學新技術,
而是學會在沒人留下說明書的地方,還能繼續往前。
下一章預告
〈讓它再次說話——藍牙逆向與封包解析〉
我會從那個 BLE 連線開始,記錄我如何一點一點讓這台失憶的聽診器重新開口。




